楊柳颱風的形成及路徑分析
- ctfm214
- 3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一、颱風的形成機制
颱風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的統稱,其形成需滿足以下核心條件:
1. **溫暖海水供應**:海表溫度需達26.5℃以上,提供蒸發水汽作為能量來源。
2. **大氣不穩定**:垂直風切變較弱,允許熱空氣垂直上升形成對流。
3. **初始擾動**:通常源自赤道附近的季風槽或熱帶波動。
4. **足夠的科氏力**:位於赤道以北5°以上,促使氣旋旋轉。
**楊柳颱風(2019年第12號颱風)** 即在此背景下生成:
- **時間**:2019年8月27日於菲律賓以東海域發展為熱帶低壓。
- **能量來源**:當時西北太平洋海溫普遍超過30℃,且季風槽活躍,水汽充沛。
- **命名依據**:國際命名"Podul",由北韓提供,意為"楊柳樹",象徵柔韌的生命力。
#### 二、發展與巔峰強度
楊柳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 **階段** | **時間** | **關鍵變化** |
|----------------|-------------------|----------------------------------|
| **形成期** | 8月27-28日 | 熱帶低壓增強為輕度颱風 |
| **增強期** | 8月28-29日 | 中心風速達33m/s(12級風) |
| **登陸衰減期** | 8月30日後 | 受陸地摩擦及風切影響迅速減弱 |
**巔峰狀態**(8月29日):
- 中心氣壓:992 hPa
- 最大風速:33 m/s(相當於12級風)
- 暴風半徑:150公里(七級風圈)
---
#### 三、路徑特徵與關鍵轉折
楊柳路徑呈現"西北西—轉西北—再西折"的曲折軌跡,主要受三股力量支配:
1. **副熱帶高壓導引**(初期):
- 8月28-29日,副高脊線位於颱風北側,推動其向西北西移動,直趨呂宋島。
2. **季風槽牽引**(中期):
- 8月30日,副高東退,颱風受西南季風影響略北偏,中心擦過呂宋島北部。
3. **西風槽干擾**(後期):
- 8月31日,西風槽削弱副高,颱風路徑西折登陸越南。
**關鍵轉折點**:
- **8月30日12時**:中心移至海南島以南約400公里處,因垂直風切增強至25m/s,結構遭破壞,未能如預期北襲海南。
- **登陸點**:越南廣平省(8月31日10時),登陸時降為熱帶低壓。
---
#### 四、影響區域與災情
楊柳雖強度中等,但其外圍環流與西南季風結合,引發廣泛暴雨:
| **地區** | **主要災害** | **數據** |
|----------------|----------------------------------|--------------------------|
| **菲律賓** | 洪澇、山崩 | 5人死亡,萬人撤離 |
| **海南島** | 外圍環流暴雨 | 三亞單日降雨量達200mm |
| **越南中部** | 河流暴漲、農田淹沒 | 7人死亡,經濟損失$500萬 |
| **老撾** | 後續殘留雲系引發洪災 | 影響上萬公頃農田 |
#### 五、科學意義與防災啟示
1. **路徑預報挑戰**:
- 楊柳在南海期間受多重系統角力,各國預報模型對轉向時機分歧,凸顯邊緣系統互動的複雜性。
2. **暴雨機制警示**:
- 即使非強颱,外圍環流與季風共伴可致災(如海南島單日降雨量佔月均值40%)。
3. **防災改進方向**:
- 越南因提前疏散沿海15萬人,大幅降低傷亡,反映預警系統有效性。
---
### 結語
楊柳颱風展現了中等強度熱帶氣旋仍可通過水汽輸送造成重大災害的特性。其路徑的曲折變化,體現西北太平洋颱風受副高、季風和西風帶交互作用的複雜性。未來極端氣候背景下,此類颱風的暴雨威脅更需高度警覺,強化跨區域的水文監測與預警合作,方能提升防災韌性。
> **資料來源**:日本氣象廳(JMA)最佳路徑數據、中國中央氣象台災情報告、越南國家水文氣象中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