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
- ctfm214
- 7月2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以下是關於屈公病的詳細說明,共計約1000字繁體中文字,涵蓋**病徵、原由、治療方法**三大重點:
---
### **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
**原由:病毒與傳播途徑**
屈公病是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 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屬**黃病毒科**,經由**病媒蚊叮咬**傳播。主要病媒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和**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與登革熱相同。當蚊蟲叮咬感染者後,再叮咬他人即造成傳播。病毒源於非洲,1952年首次於坦尚尼亞被分離,其名源自當地馬孔德語(Makonde),意為「變得蜷縮」,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的姿態。
近年因氣候變遷、國際旅行頻繁,病毒擴散至亞洲、美洲及歐洲。2005-2006年印度洋群島大流行,2013年加勒比海地區爆發,凸顯其全球威脅。
### **病徵:急性與慢性症狀**
潛伏期約**2-7天**,症狀突發且多樣化,易與登革熱混淆,但關節痛更為劇烈:
#### **1. 急性期(發病後1-2週)**
- **高燒(>39°C)**:突然發作,持續3-5天。
- **嚴重關節痛**:對稱性影響手腕、膝蓋、腳踝,甚至全身,常伴隨關節腫脹,導致行動困難。
- **皮疹**:約50%患者出現斑丘疹,多見於軀幹四肢。
- **其他症狀**:頭痛、肌肉痛、結膜炎、噁心、疲倦。
#### **2. 慢性期(數月至數年)**
- **持續性關節炎**:10-50%患者關節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可能演變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 **神經系統併發症**:罕見但嚴重,如腦膜炎、格林-巴利症候群。
- **長期疲倦**:影響生活品質。
**高風險族群**: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可能出現重症,如心肌炎、肝炎或出血徵兆(雖少見於登革熱)。
### **治療方法:支持性療法為主**
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緩解症狀、預防併發症為核心:
#### **1. 急性期照護**
- **止痛退燒**:使用**乙醯胺酚(Paracetamol)** 緩解發燒與疼痛。
- **避免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如布洛芬(Ibuprofen),尤其在出血風險未排除前,可能加劇出血。
- **充分補水與休息**:防止脫水,加速復原。
- **物理治療**:輕柔伸展關節,避免僵硬。
#### **2. 慢性關節痛管理**
- **抗發炎藥物**:如低劑量類固醇或羥氯奎(Hydroxychloroquine),需醫師評估。
- **復健治療**:規律運動(如游泳、太極)增強關節活動度。
- **疼痛門診**:頑固性疼痛可考慮神經阻斷術或免疫調節劑。
#### **3. 併發症處置**
- **神經系統病變**:需住院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血漿置換。
- **多重器官衰竭**:加護病房支持治療。
---
### **預防:關鍵在防蚊與環境管理**
- **個人防護**: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含**敵避(DEET)** 或**派卡瑞丁(Picaridin)** 的防蚊液。
- **清除孳生源**:定期清空積水容器(花瓶、輪胎、水桶),安裝紗窗紗門。
- **社區防疫**:政府實施噴藥滅蚊、疫情監測與衛教宣導。
- **疫苗研發**:2023年美國FDA核准首款屈公病疫苗(IXCHIQ®),適用於高風險地區旅行者,但尚未全球普及。
---
### **與登革熱的差異**
| 特徵 | 屈公病 | 登革熱 |
|---------------|----------------------------|----------------------------|
| **關節痛** | 極劇烈、持續更久 | 較輕微 |
| **出血風險** | 較低(<10%) | 較高(可能重症出血) |
| **慢性症狀** | 關節炎常見 | 較少見 |
| **皮疹特點** | 斑丘疹、常伴發癢 | 點狀出血或斑疹 |
---
### **重要提醒**
若身處疫區或旅遊後出現發燒、關節痛,應速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實驗室診斷以**RT-PCR檢測病毒**(急性期)或**血清抗體(IgM/IgG)** 為主。雖致死率低(約0.1%),但慢性症狀可能致殘,早期介入至關重要。
---
以上內容共約1000字,彙整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CDC及最新醫學文獻。屈公病雖多數自癒,但對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不可輕忽,**防蚊滅蚊**仍是防控根本。



留言